第095、096 用意 (第3/3页)
,蔡道就去拜访了孙觉老爷子。 孙觉现在还是秘书监,对于奏折的内容和宋神宗的态度,他自然比蔡道知道的还要详尽一些。 当时,他也是站在保守派一方,坚决反对宋神宗的这个决定。 可是,当蔡道将自己的顾虑源源本本的说了一遍之后,孙觉也坐不住了。 他当即拍案而起,大骂沈括误国。 当官这么多年,虽然一直在地方当官,孙觉可比蔡道更加了解朝中的这些大臣。 那个内官李舜举倒还罢了,在宫中当差几十年,一直风评不错。担当任何差事,也都是兢兢业业,而且,他还是内官当中一个不可多得的文人,他知识广博,博览群书,能文善词。 可是,徐禧不同。 这个人明显就是一个幸进的小人。 徐禧,字德占,洪州分宁人。自小就心怀大志,气度不凡。努力学习,却又不学习关于科举的任何知识。在家的时候,他博览群书,长大以后,周游大宋各地。 他从书中,力求知晓古今历史事变;周游各地的时候,他询老问幼,力图知晓当地的风俗利病。 史书上说他是‘以学识超卓破格任用。’ 其实,就是王安石变法之际,徐禧献策,吕惠卿看到后,便让他以布衣之身充检讨,后来,吕惠卿又把他所献的策书献给了宋神宗。于是,徐禧才被宋神宗破格提拔。 后来,吕惠卿和邓馆相争,也是徐禧暗中传消息给吕惠卿,让这位大奸臣逃过了一劫。 正是因为这些缘故,徐禧和吕惠卿之间的关系极为亲密。 如果不是因为蔡道,吕惠卿和邓馆同时被贬到岭南。徐禧此行也许就会得到朝中新党的大力支持。 他们两个的关系,别人不知道,蔡确却了解的一清二楚。也正是这个原因,蔡确这次才会在宋神宗需要大臣支持的时候,第一次违背了官家的想法,态度表现得如此暧昧,自始至终都不肯表态。 经过商议,孙觉本来是想自己独揽这件事,由他去召集志同道合的官员,一起弹劾沈括,规劝宋神宗熄了建造永乐城的打算。 这一次,蔡道却并没有听从孙觉的劝告,他先口头上答应了孙觉,稳住老爷子。 而后,他回到保育院之后,立即书写奏折。 其实,他从一开始便执意要给宋神宗上一道自己的奏折。 之所以去找孙觉,只是想问一问朝中所有大臣对这件事的态度,以及他们动向,顺便再找一些帮手,和自己一起摇旗呐喊。 既然所有大臣,包括那个三旨宰相王硅都违拗了宋神宗的意思,蔡玄心里更是安定。 宋神宗这么做,无非是想先发制人,解除掉今年西夏人可能出兵的威胁。 那么,蔡道就替他出一个更好的主意便是。 有珠玉在前,想必沈括的那道狗尾巴草奏折,也就入不了宋神宗的法眼了。 经过几日的思量和斟酌,蔡道终于把一道万余字的奏折写完了。 三月十六日一大早,蔡道让胡公公把奏折带进宫,交给石得一。 这份奏折内容,蔡道当然又是假托莫须有的师傅托梦告诉给他的。 看到这份奏折之后,宋神宗自然并不会完全信任其中的内容。 在奏折之中,蔡道先是高度赞扬了一番沈括之前的功绩。 可后面来一个神转折。 他师傅说,沈括也就适合当一个地方的主官,写诗词著书才是他的专长,行军打仗却是他最大的弱点,顶多也就是一个三国时期的王经罢了。 而徐禧更是如此,他顶多也就是马谡而已。 如果,宋神宗一定要坚持用他的话,可以,先把他派到一个在前线不太重要的州县任主官。这样,既能观察一下他的能力,一旦出事之后,又不至于毁损官家的名声。 蔡道还是孩子,宋神宗有心不理会,可是,有高遵裕这个废物这个前车之鉴,他如今也对于自己看人的眼光产生了怀疑。(未完待续)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