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宋当名医_第357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本站域名并非永久域名!随时会关闭!请到→→→点击这里

   第357节 (第2/2页)



    管家见状,心里暗自想着,只要王同答应了,那多出来的二十贯钱便是他的。

    那沈骝不知在哪里听到王同有个病重的妻子,想通过他来联系,一并给了他三十贯钱。

    事成之后,他还能再拿到十贯钱。

    管家道:“不用你做什么,你且带着婆娘到南街富仁巷里,那里有个姓许的大夫……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许黟这边风平浪静,一切都照旧,他每天忙碌的点只有两个。

    一个是去摆摊看病。

    一个是在家中写《药性赋》。

    这《药性赋》是初学中药的启蒙书,原书据考证约是金元时代的作品。

    只是撰著者不详,不知道是何人所写。

    许黟想到他从教阿旭和阿锦两人识药材识药理起,从来没让他们背过《药性赋》,这倒是他初次教人时疏忽的地方。

    何况这药性赋对于初学者至关重要,想到现下大夫收学徒,先让学徒整理三年药材,又让学徒抓药三年,再让学徒跟着看病三年……

    按照这个教学速度,想要培养出来一个合格的大夫,实在不容易。

    原版的《药性赋》许黟从小就会背,想要默写出来不难。

    但他考虑到诸多原因,最后还是在原来的基础上,再添不少页目。

    这么一折腾,从盐亭起他就再为这书做准备,直到花费半年时间,在这日,许黟终于将新编的《药性赋》写完。

    “诸药赋性,此类最寒……”

    阿旭和阿锦拿着书册翻阅,见着这厚厚一沓的书籍,缓缓吸了一口气。

    “郎君,你好生厉害啊。”阿锦眼睛亮亮地赞叹,“这一本书,你都写完啦!”

    许黟乐了:“这书原著非我,我只是照搬,又添了一部分罢了。”

    他在书册上落笔出处非他所编撰。

    阿旭他们却是不信。

    “这些年来,我们跟那么多的医馆打交道,我和妹妹便从未听说什么《药性赋》,郎君总是哄我们。”

    “自然是真。”许黟拧着眉淡淡说道。

    他脸不红心不跳地拿出当年的借口,说道:“读书时,我偶遇一老大夫,他赠予了我几本医书。”

    “时年下,我就将那书都背了记在脑子里,如今拿来用,怎么敢妄言是我所写?”

    他手里头就有不少医书,阿旭他们都晓得。

    果然许黟义正言辞地说完,他们就信了,没再多嘴问。

    自这《药性赋》成书后,这书就在两人手里轮流看着,天天不离手。

    许黟见他们喜爱,便由着他们去,还给他们个任务,将其都背诵下来。

    这书原文有一千多字,许黟改版后增加了一倍有余,足足两千六百八十字。

    想要背诵下来,还要理解贯通所用,这难度不小。

    阿旭和阿锦当即感到其中挑战程度,读着时尤为用心。

    在两人努力背诵着药性赋时,这天,许黟接待了一位特殊的病人。

    这病人咳血多日,血块乌黑结块,每逢咳了血,这胸腔喘气便能好一些,要不是这咳血吓人,倒是个好的征兆。

    许黟探完脉,拧着眉梢看向面前这妇人:“胁腹胀痛热而烦,血癥坚牢固,食少善忘,你这是产后行经时脏气虚,被风乘虚而入了。”

    一般这情景,只胁腹胀痛,以致内与血搏结,遂形成血癥证。

    但少见于咳血。

    但见这妇人,好在出现了咳血证,将其堵塞在腹中的血癥咳了出来。

    要不然拖延不到这个时候。

    许黟看向眼前这对穿着破破烂烂的夫妇,并没有说什么重的话。

    他把阿旭和阿锦叫来,让他们两人为其把脉。

    在此之前,他便直言道:“这是我两个学徒,我让其为你们也把脉一二,可介意?”

    “不碍事不碍事。”王同紧张地搓着手掌。

    他能带着家内来到这里,还要多亏了管家给他的十贯银钱。

    这十贯钱实乃救他们一家性命,虽然不知道为何要如此做,可只是带着嫋娘来看病,对他来说,便是大好事。

    见此,阿旭先上前一步,为嫋娘诊脉。

    过了片刻,阿旭斟酌地询问:“可是在生产后,贪食了生冷之物?”

    “这……”嫋娘犹豫地看向丈夫。

    王同自责道:“都怪我,当年家内在冬日产子,家中米粮柴火皆是欠缺,便多食了茄子干。”

    茄子属寒性食物,一次性多食不好,何况是刚生产完的妇人。

    嫋娘就是多吃了茄子,又在夜里受了寒,才生了这病。

    轮到阿锦诊脉,她让嫋娘张开嘴吐出舌头,看过舌头,又给她看额头渗出来的细密汗水。


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
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