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第73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本站域名并非永久域名!随时会关闭!请到→→→点击这里

   第73节 (第3/3页)

盒、包封装箱等都是手工。

    所以设备的生产压力并不大,旧点也可以用。

    张新吾还专门做了个实验室,烧瓶、容器一应俱全,只不过还不太会用。

    李谕大体转了一圈,然后问了问就明白了,现在火柴厂采用的确是西方早就淘汰的70年前的白磷火柴生产工艺。

    这种火柴使用起来倒是方便,火柴头里就有白磷,随便一擦就能着火,根本不用像后世的安全火柴那样还需要在摩擦层上打着火。

    但问题就是起火太灵敏,非常容易引起火灾,而且白磷不仅本身毒性大,生产过程也极有可能产生剧毒。

    李谕看着眼前的几个瓶子,立刻明白了他们的困难:“你们现在是难以生产赤磷吧。”

    张新吾诚恳道:“是的,不仅如此,我们也无法知道火柴头的配比。”

    “配比不成问题,无非就是硫磺、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配比实验,这个可以进行穷举尝试。”李谕摸着烧瓶说,“只要是源头有了,后面就不怕实验浪费。”

    氯酸钾和硫磺现在天津并不难找,这两样东西是制备火药的重要原料,天津又是北洋陆军的根据地,并不缺这个。

    而且氯酸钾也没什么神秘的,高中化学有个重要实验不就是氯酸钾制备氧气。

    张新吾也知道氯酸钾和硫磺,但他是真不知道同样的元素还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态。

    不管是实验室还是工业上,都是先制备出危险的白磷,然后再去制备红磷。

    方法并不复杂,就是加热,当然是隔绝空气进行加热。

    实验室较为简陋,李谕换上一身衣服和张新吾、罗剑秋一起做起实验。

    李谕给他们做了展示,如何加热、如何收取红磷等等。

    只实验了四五次,李谕就很熟练地可以用白磷制备红磷,然后再教给了张新吾和罗剑秋。

    之后就可以将红磷制作成火柴盒侧面的摩擦层。

    虽然看似很简单,但之前却难住了两人许久,而且瑞典人与日本人也压根没有告知方法。

    反正这东西也不是什么专利,怪只能怪大清太落后,高中化学都成了工业发展的瓶颈。

    然后李谕又与他们一起做实验将氯酸钾、硫磺和二氧化锰研制火柴头,其实就是通过实验控制起火温度。

    李谕终究是受过现代教育,懂得从高温向低温,也就是从“过分安全”到“常规安全”缓和过渡的实验策略,几十次实验后,第二天也完成了初步的配比。

    都不是什么复杂的化学问题,初步配比的精度虽然还是不够,但是方法有了,后续张新吾只需要再多做一些配比实验就可以。

    有了这些工序,就可以完全不再使用白磷,也就是可以生产安全火柴。

    张新吾在笔记本上认真记下了李谕的实验步骤,兴奋万分:“没想到李谕先生可以无偿提供给我们这些宝贵的机密,实在是无以为报,等我们的工厂运转起来后,一定给您奉上酬劳。”

    李谕笑道:“举手之劳,无足挂齿!你们如果可以想办法提高产品质量,然后降低价格,成功打开火柴市场,就是对我最大的谢意。”

    张新吾一揖到底:“先生高义,实在是佩服!”

    第一百零四章 评审

    李谕算是把西方安全火柴的核心技术都教给了张新吾和罗剑秋,可以让他们提前二十年掌握安全火柴的生产技术。

    几人在实验室热火朝天干出成果后,出门看到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赶了过来,“新吾,听说你们去请了位高人,有没有什么进展?”

    张新吾拿着一根实验室做出的半成品火柴,轻轻一擦,火光倔强燃起,“严校长,成了!”

    严校长激动地说:“才两天不见,就成了?”

    张新吾哈哈大笑,指着身后的李谕说:“多亏唐道台引见了李谕先生,才让我们能够渡过难关。”

    严校长打量了一下李谕:“原来你就是李谕,真乃百闻不如一见,少年出英雄!”

    张新吾差点忘了介绍,连忙给李谕说:“这位是严修先生,字范孙,如今在直隶天津兴办新式学堂,所以我们都叫他严校长。”


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
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