横刀十六国 第567节  (第2/2页)
三省六部各司其职,不用事必躬亲,我那二兄寻了一对五百年老参,都送与你。”李跃情真意切道。    王猛暂避锋芒也好,免得夹在中间两头不讨好。    “多谢陛下,臣有一言不吐不快。”    “你我君臣多年,还须如此?但说无妨!”    “大殿下聪慧隐忍,过于常人,太子仁孝,为国家根基,不可动摇。”王猛无比严肃。    李跃收起脸上的笑意,认真道:“景略之言,朕记下了。”    王猛深深一拱手,后退几步,转身离去。    李跃相信李俭对自己的孝顺,却不相信一个以太子身份的利益集团在各种诱惑下,会一直老老实实。    对一个皇帝而言,既要有扶起太子的能力,也要有按住他的实力,这是权力游戏的规则。    不然太子的势力超过皇帝,会引发更大的悲剧。    历史上有太多这种事,拓跋家,隋文帝、赵家老大。    这才是李跃拉李仪一把的用意,并非真的要两个儿子争的头破血流,而是为了抑制和平衡太子一系的实力,同时借机打压士族豪强。    不然太子一系在同级别没有对手,疯狂膨胀,终会有一天向上看。    权力不会因为父子而心慈手软。    狼王一旦衰弱,狼群中必有其他雄狼取而代之。    李跃今年四十有二,按现在的身体状况,至少还能坐十五年以上,谁能保证这十五年中,太子集团的人会循规蹈矩?    身处这样一个时代,李跃更相信自己。    父子是父子,君臣是君臣。    储君终究还是臣子,这一点没有变。    至于李仪的野心,李跃轻笑一声,这年头没点野心就不正常了。    “陛下,天工院今日来禀,已研制出水力纺车!”殿外传来宦官周吉祥尖锐嗓门。    “大半年时间,总算弄出来了!”李跃心中一喜。    拜占庭人为了丝绸不远万里,从曹魏开始,几次派出使者。    萨珊波斯也是一样,对这玩意儿趋之若鹜,还曾派细作潜入,试图偷学如何制造丝绸。    李跃效仿蜀汉,设置锦官,除了丝绸,陶瓷、茶叶、纸张、漆器全在监管之下。    赶到天工院,就见刘操之在内河边鼓捣着一堆木器。    三丈长,一丈高,一大轮置于水中,随水流缓缓转动,带动整个纺车的转动。    寻常纺车的一般两到五个锭子,这种水力纺车锭子多达二十个,等于增加了六到十倍的效率。    不过纺的却是麻和丝,棉花被扔在一旁。    “为何不纺棉?”李跃问道。    刘操之头也不抬,一如既往的脾气古怪,“为何要纺棉?”    李跃险些被他这句话弄岔了气,他娘的花这么大代价,不就是为了制造棉衣棉被御寒?    “原来是陛下驾到,臣一时不察……”刘操之这才发现是李跃。    “为何不纺棉?”李跃再次询问。    “启禀陛下,棉花丝线太短,水力纺车太急,容易断,此物适合纺麻与蚕丝,棉布只能手工纺织。”    花了这么大的精力,还是不能纺棉,李跃略感郁闷。    技术这条路还真是困难重重,每一步都是一个坎。    “敢问陛下,为何要纺棉?”刘操之又来了一句。    “你这不是明知故……”话说到一半,李跃一愣,忽然明白他的意思。    第七百六十章 涌动    如果只是为了御寒,根本用不上棉布,往麻布里面填充棉絮就可以了。    麻的一大好处是产量足,易活,一年能收三茬,是现在主要的衣服材料,虽然粗糙,却耐用。    存在即合理,能被华夏沿用几千年,必有其合理性。    如今追求的不是舒适度,而是御寒和遮羞。    “是朕想差了。”李跃一拍大腿,短期内,对棉布的需求其实并不大,往麻布里面填充棉絮,足以满足目前的需要。    任何事都是一步一个脚印。    技术都是一次次的累积形成的,厚积才能薄发。    其实不只是纺车的问题,还有棉种的问题,后世棉花经过了几百年的改良。    仅靠天工院还不够,需要整个太学的合力,也需要海军寻找到更优良的棉种。    刘操之一脸得意之色,“陛下真欲纺棉,臣可徐徐改进之。”    “那就徐徐改进,来人,东西抬进来!”    
    
		
		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
 
		 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