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一十二章 临时改戏  (第2/4页)
   而且,她还趁着春节假期特意回老家,请教村里的老人。    大半个月的温故知新,保证自己说的绝对是最正宗的陕/西方言。    陈川也皱眉,他确定以及肯定闫妮的方言绝对是有问题的。    至少跟原版的《武林外传》里的佟湘玉差距很大。    只是闫妮如此的肯定也让他有些不解,“你为什么这么肯定?”    “因为我说的就是正宗陕/西话啊。”    闫妮依旧很自信,三言五语把自己回老家学习方言的事情给说了出来。    一个是证明自己不是无理取闹.    另一个则是说自己真的很用功,起码没有摸鱼。    “啊,我明白了。问题就出在你的方言太正宗,太老派。”    这种情况似乎并不少见。    同样的方言,由老人与年轻人说出却好像不是同一语种。    这是普通话的普及潜移默化造成的。    年轻人在上学时期就学的普通话。    小学六年,初中三年,高中三年,大学四年。    这还没算硕博。    这导致很多人的方言在不知不觉中被普通话同化。    日常用语与普通话差不多,只有部分词汇的语调发音不同。    原版的佟湘玉说的就是陕普。    而眼前的闫妮说的则是纯正的陕/西方言。    也难怪陈川觉得不对劲。    恍然大悟的陈川看向一旁竖着耳朵的其他人:“你们也是这样吗?”    大觅跟陈川相熟,率先出口:“我没有啊。”    “你滚啊。”陈处不带好气的说到。    大觅是京城土著,说的一口标准的京片儿普通话。    而且她饰演的郭芙蓉来自京城,剧中说普通话即可。    所以说她没有任何烦恼。    饰演李大嘴的宋阳举手:“我可能有这种情况。【真草鸡银啊,jue扎车子怎木还踢蹬了】”    陈川愣了一会才反应过来:“你青/岛银啊。”    宋阳连忙点头。    他还真是黄博的老乡。    陈川也幸亏认识黄博这个青/岛人,要不然肯定分辨不出宋阳的口音是哪里的。    更别说想要听懂了。    不过也不得不说,青/岛方言这海蛎子味还真浓,隐约能看见大海了。    ‘真草鸡银啊’属于嫌烦的话,类似于“真倒霉”、‘烦死了’、“气人”等。    ‘jue扎车子’就是自行车。    ‘踢蹬’就是坏了。    连起来就是【真倒霉,自行车怎么坏了】。    随着宋阳的开腔,其他人也纷纷表达自己在自家方言上面的造诣。    沈腾是QQHE的,沙一是长/春的,统称东北银。    普通话版:“女人,如果你想要激怒我,我告诉你,你成功了。”    东北方言版:“老娘们,你就想给我整急眼呗,你挺nē嗷。”    普通话版:“我还从来没有尝试过被拒绝的滋味呢,你挺有性格。”    东北方言版:“哥处对象还没样银撅过呢,你挺尿性啊。”    完了,根本没法直视东北霸总。    不过,东北好像也没啥霸总。    玛丽是辽/宁的,小岳岳是河/南的,谭松韵是川妹子。    剧组不大,演员不多,却几乎把全国各地演员都给一网打尽。    一开始吧,大家讨论的是自家方言诠释自己剧中的角色。    但讨论着讨论着就跑了调,好像在比哪里的方言更有土,更让人听不懂。    陈川拍了拍手掌,“大家伙,咱们收敛点,小心你们家乡的印象分被扣光。    咱们说回台词。我之前定下用方言,是为了拉近跟观众的距离。    但是眼下却发现用纯正的方言会让观众们有观影障碍。    例如陕/西的观众听闫妮的话觉得得劲,听别人的口音就会觉得什么玩意。    其他地域肯定也会有类似的问题。    因此,纯方言肯定是不合时宜的,但是方言基因却不能完全撇弃。    现在的问题是选择被普通话同化的新派方言,还是在普通话里夹杂着地方方言的口头语。    例如陕/西把‘我’叫做‘额’,汕东把‘我’叫‘俺’,河南把‘你们’叫‘恁’。    接下来的一个小时交给大家,咱们来次头脑风暴
		
		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