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章 胭脂水粉,初现端倪  (第2/2页)
远敏锐的察觉到这其中的猫腻。    恐怕贺临的那个案子……和这赵光也有关系。    但高瀚远并没有问什么,随便搪塞了一下,便让赵光退下了。    其他的先不论,只要赵光在弄死贺临这件事上,和他是一条心的就行。    ***    京城,皇宫。    司礼监里,掌印太监冯安,正在审阅内阁呈上来的奏疏与票拟,外面响起了一阵脚步声。    来的是司礼监秉笔太监杨昌,他跪在冯安脚边:“干爹,浙江那边的锦衣卫呈递上来一份奏疏。”    冯安今年快六十了,比景历帝还大点,两鬓发白,脸上的每一道皱纹,都含着这些年在内廷经历的风吹雨打,但他气质并不凌厉,反而很慈祥。    听到杨昌的话,他眸子微眯,闪出点点锐利的光:“浙江的锦衣卫?”    奏疏既然没走通政使至内阁呈递上来这样的常规路线,而是由锦衣卫呈递,其中怕是有什么事。    他敏锐的品出其中不对的地方,伸出手:“拿来我看看。”    杨昌将那份奏疏举过头顶,递到他面前。    很快,冯安看完了里面的内容。    他沉吟一瞬,问:“皇上现在何处?”    “皇上在养心殿看书。”    “今日内阁呈递的奏疏与票拟,皇上还未指示我等批红,你将这些奏疏拿上,与我同去养心殿。”    “是。”    两人离开司礼监,各自坐上轿子,很快到了养心殿外。    门外看守的太监通报,得了准许后,两人才进去。    此时的景历帝正坐在书桌前,捧着一本书在烛火下看的入神。    他下巴上留着一指长的胡须,头上戴着的,是与秦渊一样的翼善冠,不同的是,这顶帽子折角镶金的同时,前面还刻有二龙戏珠的金贴面,栩栩如生。    走到书桌前,两人先跪下行了礼。    景历帝点了点头,将书翻了一页:“今日的奏疏有多少?”    “一些无关紧要请安的,奴婢已经批了,余下的不过二十来份,只是其中一份,是由浙江锦衣卫呈递上来的。”    景历帝闻言看了过来,同时放下手里的书,“锦衣卫?拿来朕看看。”    冯安与杨昌这才起身,杨昌将奏疏放下后便退了出去,而冯安则将贺临的奏疏找了出来,递到景历帝手中。    看完之后,景历帝微微皱了下眉:“淳岭知县贺临,是先前浙江按察使上奏疏,说通倭的那个吧?”    “回主子爷,正是此人。”    “后来案子怎么判的?”    “案子交由杭州知府高瀚远主审,五月二十那日便结了案,定了六月初八的斩刑。”    “六月初八?不就是今日?”    “是在今日,但这些奏疏里,还有瑞王殿下呈上来的,也与那贺临有关。”    说着,冯安找出了瑞王的奏疏。    景历帝翻看完之后,问:“贺临的奏疏是怎么到锦衣卫手里去的?”    “据浙江锦衣卫指挥使洪旭汇报,是天亮之后在家门口发现的,但经过锦衣卫探查,发现是瑞王的人放置的。”    听到这里,景历帝便明白了。    既然瑞王要插手,那个贺临,多半是不会在今日问斩了。    他转头看了一眼秦渊的折子,“理由倒是找的冠冕堂皇。”    想敲打六皇子党,又不想被针对?    “传朕口谕,着瑞王重审淳岭知县贺临通倭一案,命浙江三司配合瑞王查案。”    “是。”    ————    作者的话:    三司:承宣布政使司,提刑按察使司,都指挥使司。    内阁对奏疏给出票拟(一张小纸条,上面是对每个奏疏所说内容的批改建议)    随后皇上审阅票拟,让司礼监批红,也就是用红笔写同意或者不同意(秉笔太监的工作)    再然后是掌印太监盖上印,流程完毕。    司礼监秉笔太监有四个,掌印太监只有一个,也是司礼监首脑。良宵的七品逆袭:最强女首辅
		
		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