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81章 铁木真的曾祖父? (第1/2页)
东京。 内阁。 李纲、吴敏、郭志舜等人商议良久,最终还是决定在天下推行皇帝提出的三大国策。 鼓励生育政策。 烈士政策。 拥军拥属政策。 围绕三大国策,又将制定出一系列的减免税和徭役,及相关配套政策。 目的只有一个,就是提高生育人口,大力发展经济,保证兵员充足。 本来在粮食充足的情况下,人口就会出现大幅增长,而再辅以鼓励生育的政策,显然,未来一两年内、三五年内、乃至更远,大燕人口会出现几何倍数的暴增。 王霖已经在着眼日后了。 开疆辟土……开辟下来的疆土靠什么去固守化为永久? 只能是大量的汉民。 而当人口发展到了一个层次,大燕国力和经济自然就水涨船高。 上述国策的推行波澜不惊,效果的显现还需要时间。但随之而来的是,朝廷颁布的养廉田制度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实施阶段。 经雁北一战,整个雁北地区的九州悉数化为大燕所有。 河北方面,大燕的边境防线已经从白沟河以北继续往北推进了五十里。 由此,大燕获得的无主良田据不完全统计,已经有数十万亩。具备了推行第一波养廉田的基本条件。 先面向朝廷三品以上文武高官阶层授予养廉田。 王霖只是提了一个基础性的方略,具体的推进全部由李纲三人协商。 三人关起门来研究了好几日,才定下了一个章程: 一品一万五千亩,从一品一万二千亩。 二品一万亩,从二品八千亩。 三品六千亩,从三品五千亩。 北宋全国官员约莫有三四万人,冗官问题非常严重。经过内阁半年来锲而不舍大刀阔斧的精简裁撤,目前大燕王朝朝廷及地方还供养着各级官员两万余人。 这个数目不包括庞大的普通公务员队伍(官吏)。 朝中阁臣,六部尚书,九卿,枢密院……三品以上文官数十人(不包括地方大员),同级别的武勋武将也不少于这个数目。 所以,养廉田的推行注定是一个分阶段、分步走的逐步推进的过程。 第一步,先面向朝廷三品以上高官体系,授予规定额度半数的养廉田。 第二步,是面向地方三品以上文武大员。规矩亦然。 第三步,才是三品以下的朝廷官员。 第四步,面向三品以下地方官。 此为第一阶段。 相当于给全国供养的文武官员发放了一定份额的养廉田,使养廉田制度建立运行起来。 至于第二阶段何时推进,还要看军事行动和开疆辟土的进展情况。 这两日的东京城非常热闹,朝野震动。 从户部衙门拿到至少数千亩养廉田份额的三品以上文武官员,开始兴高采烈安排佃户、家奴陆陆续续离京赶赴河北和雁北,准备开垦荒田。 ….养廉田发下去了,耕种需要官员自己解决。 其实到了北宋末期,土地兼并和圈占人口的问题早就暴露无遗,从属附庸于权贵之家的佃户奴仆以及各类黑户不计其数。 养廉田的产权归国有。 官员们拥有的只是耕种权,只要官员在任,耕种权不变,且免五成赋税。 对于朝廷而言,表面上看是付出了一块大蛋糕,实际为人口增长和地方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 而且,大燕需要大量的人口去实现对占领土地的开垦。 如果单靠朝廷的力量,至少需要三五年才能完成,甚至更久。 更重要的是,大量的养廉田需要军事力量的拱卫。 朝廷各部各衙门高官们为了保障自己的个人利益,就必须要坚定不移支持王霖的开疆辟土和军事扩张战略。 区区几十万亩的养廉田分发下去,朝廷上下立即掀起了一股拥军备战、军事扩张的舆论声浪。 在军费列支和军饷保障上,再无任何官员敢从中克扣和中饱私囊。 由此降低的公孥损耗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。 大量的隐秘人口从全国各地流出,往雁北而去,这是大燕皇朝自建国以来第一次规模极大的自发移民。 北宋之前,中国出现了两次人口高峰,一次是汉朝,其人口突破了6000万,第二次是唐朝突破了8000万。到了北宋时期,人口突破了1亿。 实际上,如果算上隐蔽在权贵门第的黑户流民,数目会更庞大。 而辽国灭国前,人口不过千万,西夏目下不过数百万人口,当前的金国人口数量多少,王霖暂时不知真实数据,但想来应该不会超过原来的辽国。 其实这才是王霖最大的底牌。 所以他采取了稳扎稳打,步步为营,与金人进行从点到面的消耗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