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9章 陷阱?真特么让我监国!  (第2/2页)
  你常年久居京师,哪里见过什么灾民?    朱棣也来了兴致,笑眯眯地看着汉王,只是那笑容多少有些冷意。    说实话,自家老二什么水平,朱棣还是了解的。    就他那满脸横肉的凶恶模样,能写出什么诗词佳作?    “村落甚荒凉,年年苦旱蝗。”    “老翁佣纳债,稚子卖输粮。”    “壁破风生屋,梁颓月堕床。”    “那知牧民者,不肯报灾伤。”    朱高煦的声音不大,却清晰地传入了百官耳中。    刹那之间,大殿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当中。    朱高煦却是冷眼扫视着群臣,丝毫没有放过他们的意思。    “杨士奇,你不是以学行见长吗?点评一下这首诗作的如何?”    于谦于大爷的经典诗词,朱高煦自然充满了信心。    眼见汉王在这个时候,将矛头对准了自己,杨士奇只能硬着头皮出列点评。    “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,明白如话,不用典故,不事雕琢,却完美描绘了灾民艰难困苦的凄惨生活,更是揭露了地方官吏……”    话到此处,杨士奇机敏地没有继续说下去。    因为有些话摆到台面上来讲,那性质可就完全不一样。    汉王口中的这诗,直白粗浅,太容易懂了。    村落荒凉又贫困,年年干旱闹蝗虫。    卖掉儿子交租税,老人还债当佣工。    房塌屋漏月照床,四壁残破不挡风。    哪知名为父母官,不向朝廷报灾情。    一方面,因为旱蝗天灾,百姓已经到了无钱、无粮、无完屋的苦寒地步。    另一方面,地方官员却因为担心影响到自己的政绩,不肯报灾荒,还继续向百姓征收赋税,将他们往绝路上逼。    百姓无奈只有卖儿卖女纳粮,官员这才得以掩盖住了灾情。    这诗看似是在描绘灾民水深火热,实则是在讽刺揭露地方官员的自私与冷漠。    然而若是再继续深究,真正的根源,出在哪里?    出在当今天子,坐在龙椅上面的朱棣!    皇上即位后,营建顺天,修建帝陵,疏浚大运河,编纂永乐大典,挥师北伐蒙元……    这哪一项,不得耗费海量银钱?    汉王这诗,是在当众讽刺皇上啊!    杨士奇不蠢,他一眼便看出了这是个“陷阱”。    若是自己继续说下去,只怕立马就会被冠以“离间骨肉”的罪名,下狱论罪!    所以,他很明智地没有继续说下去。    这位汉王爷,真是狡诈阴险啊!    朱棣此刻也反应了过来,老脸顿时一黑,扫了一眼神色各异的朝臣,陡然厉喝道:“太子,你听到了吗?叛党作乱行刺,灾民无粮可食,你监的什么国?!”    铁憨憨一惊,急忙跪地请罪。    朱高煦一愣,这是什么意思?    好像……发生了……什么……意外?    朱棣冷哼一声后,当即下令道:“太子监国不力,罚闭门思过一月。”    “至于北伐瓦剌一事,朕意已决,户部筹集粮饷,兵部调集兵力,以待明年开春北伐。”    “在此期间,汉王暂代监国,处理朝中一切大小事务,吏部尚书兼詹事蹇义、兵部尚书兼詹事金忠、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侍读黄淮、左谕德兼翰林侍讲杨士奇辅助监国。”    圣命下达,百官伏首听命。    朱高煦却呆在了原地,急忙摆手道:“爹啊,不是啊,爹……”    然而朱棣根本不给他解释的机会,仅是意味深长地瞥了他一眼,便一言不发地直接起身离去。    杨士奇等人如丧考妣,冷冷扫了一眼朱高煦,也随即拂袖离去。    赵王朱高燧却在此刻向他竖起了大拇指,“高啊,老二,你真是高啊!这脑子越来越好使了。”    “这一手将太子党那些文官玩得明明白白,他们连争辩反驳的机会都没有……”    朱高煦:“???”    你娘咧!    我又干啥了?朕闻上古的大明:家父永乐,永镇山河
		
		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